工程案例

工程案例

近30校官宣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布日期:2023-11-28331    已浏览 作者: 工程案例

 

  注:表格内容由高绩手工整理自各高校官网,仅展示部分高校,为不完全汇总,如有疏漏,欢迎大家留言指正或补充。

  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数字技术的数学基础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立项建设,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学科发展新增了一个重要研究平台。

  “数字技术的数学基础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和安徽应用数学中心,聚焦计算方式和理论(数字技术的数学基础)、面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算法及应用、面向物质科学的算法及应用、面向生命健康的算法及应用等方向,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和应用性的数学研究,推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物质科学、生命健康等领域的数字技术发展,培养数字技术相关的交叉学科人才队伍,形成支撑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重大需求的战略科技力量。

  实验室将构建以基础学科为基石,以前沿科学为核心,以学科交叉为支撑,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的跨学科新型科研组织,探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应用示范有效协同的新模式,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创新中心,成为中国在数学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创新高地和人才基地,为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贡献数学力量。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十四五”第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名单,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陈向东教授作为负责人申报的“麻醉复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麻醉复苏是手术治疗和舒适化诊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精准麻醉的调控、保护好围术期重要脏器更是保障患者围术期生命安全和术后复苏长期转归的重要的条件。麻醉复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深入进行麻醉复苏相关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及临床转化,攻克医学领域尤其麻醉学领域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和核心技术难题,提高我国麻醉学科整体科学水平,促进我国医学水平和诊疗技术的提高,为服务健康中国具备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麻醉复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学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麻醉学科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和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物临床试验基地及国家卫健委住院医师培训示范重点基地,是我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湖北省唯一国家级物临床试验基地,湖北省麻醉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本实验室麻醉学科人才队伍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28人,外籍客座教授12人。近五年共承担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卫健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点项目超过100项,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包括NEJM、Lancet、Immunity等)累计415篇。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5项,拥有31项国家级发明专利。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建立项名单,依托北京科技大学建设的“后摩尔时代芯片关键新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材料考古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均成功获批。至此,北京科技大学共建设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8个。

  “后摩尔时代芯片关键新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我校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汇聚材料、信息、纳米、物理和化学等相关学科优势力量申建,其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是聚焦二维半导体材料等突破尺寸微缩极限的变革性材料新体系,发展晶圆级二维半导体材料可控制备新方法与新装备,建立新原理低功耗器件的功能耦合与系统集成新技术,研制低世代制程等效替代先进制程的高算力逻辑电路新架构,形成与硅基CMOS工艺兼容发展的后摩尔时代先进制程新材料与器件发展技术路线,打造多学科深层次地融合、高水平、全链条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建立后摩尔时代先进芯片的中国赛道,破局我国芯片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困境。

  “材料考古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我校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汇聚科学技术史等相关学科优势力量申建,其建设是服务国家文化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传承和发展优秀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重大需求,瞄准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设立了材料考古、文物病害机理和文物保护材料3个研究方向,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挖掘阐释文物价值内涵,实现文物的科学有效保护,为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提供重要支撑,建设目标是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高品质人才的汇聚平台、学科交叉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的支撑平台、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人才教育培训新模式的探索平台。

  近日,教育部公布“十四五”第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通知,依托湖北大学建设的“智能感知系统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立项支持。

  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新工科建设,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智能感知系统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充分依托学校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跨学院力量共同组建。

  实验室面向国家新一代AI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智能感知与计算、类脑器件与系统、系统安全与应用三大领域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究,打造智能感知、智能器件、系统安全领域高水平创新研究中心、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基地、高质量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

  这是继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机化工新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后,湖北大学获批的第4个教育部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成为学校高水平新工科学院建设的又一重要支撑。学校将对标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体制机制改革,调整优化研究队伍,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实体化建设好实验室,打造服务国家战略、体现区域特色的标杆平台。

  近日,教育部发布“十四五”第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建设立项通知,湖北工业大学“河湖健康智慧感知与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这是继该校2008年获批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后,再次重大突破,为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学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河湖健康智慧感知与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建设,实验室面向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以流域为研究对象,融合多学科,针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各单元生态问题施策,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岸坡生态防护、水生态恢复、河湖底泥处置等前沿理论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关键研发技术。该实验室的建设将弥补我国在本领域交叉学科重点实验室布局的空白,可为流域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持。

  近日,教育部批准依托西北师范大学建设的“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立项支持。

  “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聚焦于高原交汇区水环境污染监测,水污染治理与保护和智能物联网监测平台建设等三个核心方向,通过一系列分析传感智能系统和污染物数据库建立为高原交汇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服务。实验室依托西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自然地理学、人工智能等优势学科,面向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的实际的需求,集中科研力量,综合交叉领域,通过整合校内优势学科资源,致力解决水资源环境安全和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的基础问题及智能传感方面的前沿科学问题。实验室的建设,对科学有效地保护高原交汇区水环境安全,促进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实验室主任由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卢小泉教授担任,卢小泉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高原交汇区水污染物的检测和治理,在各类污染物的分析检测的新方法建立、分析传感平台构建、水污染治理的技术方法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研究成果,团队自主研发的各类高精尖科研仪器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提供核心技术支持。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十四五”第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名单,温州医科大学“小儿麻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

  该实验室由温医大金胜威教授担任主任,依托附属第二医院麻醉及相关学科申报,针对小儿麻醉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居高不下的现状,围绕小儿围术期心肺脑损伤机制、麻醉对小儿神经生殖的影响、小儿精准药理学研究、小儿新型麻醉器械的研发及适宜技术的推广等四个方向开展基础及临床研究,提升小儿围术期救治水平,降低小儿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学校麻醉学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特色学科,获批国家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重点实验室、省重中之重一流学科等。近几年在科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获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儿童麻醉示范性新药临床评价平台;2021年在JAMA发表高质量文章;2021年科技量值(STEM)排名麻醉学全国第7位。